栏目分类
刘心武丨诺贝尔文学奖二三事
发布日期:2025-10-08 17:58    点击次数:119
收起

图片

目前,网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关于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谁家的猜测和议论。每年都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我聊一聊我所知道的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实际包含很多奖项,目前是六个。诺贝尔在1895年留下遗嘱,要用他的钱作为基金设五个诺贝尔奖,三个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个是生理学或医学奖,一个是物理学奖,一个是化学奖。这三个奖项自颁奖以来影响特别大。然后还有文学奖以及和平奖。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设置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曾经听到一种说法,声称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皇家文学院来评定和颁发。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诺贝尔奖设置以后,不同的奖项由不同的机构负责评定和颁布。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卡罗林斯卡学院(曾名皇家卡罗琳学院)来评定,化学奖和物理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来评定。偏偏文学奖所交付的机构不属于皇家。以往一些新闻报道里面说皇家文学院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说法是不对的。那文学奖由谁评定和颁发?答案是瑞典文学院,它不属于皇家,所以不可以叫成瑞典皇家文学院。瑞典文学院有十几位院士,一旦评上院士就是终身的,由他们来评定诺贝尔文学奖。

我还看到过一种误解,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是西方文学奖,他们西方就是有偏见。有没有偏见这个问题咱们另说,但是笼统地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西方文学奖的说法不准确,而且会产生误解。有的年轻人误以为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美国、法国、德国、英国这样一些西方国家一块评选,然后颁奖。甚至有人说是美国阻挠中国作家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说法是大误会。诺贝尔文学奖是西方的文学奖这个说法总体来说并不错,但它并不是由西方的国家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评委会来评奖。瑞典是一个国家,诺贝尔文学奖是由它的机构瑞典文学院来独立评定公布的。大家可以查资料,自从进入20世纪的后半叶,瑞典文学院对美国作家就很冷淡,很多年都没有美国作家得诺贝尔文学奖。直到前几年,准确地说是2016年,才给一个美国人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而且这个人还不是个作家,而是一个摇滚歌手,叫鲍勃·迪伦。当然,他得文学奖也勉强说得通,因为他的歌词是他自己写的,他因为这些歌词而得奖。到2020年,瑞典文学院再次青睐美国作家,由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得了奖。

所以,不要认为诺贝尔文学奖跟美国有很大关系,好像是由美国来操纵这个奖项,或者是由法国、德国、英国。都不是。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这样一个北欧国家来评定的。

还有一种说法,我想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做一些解释,供大家参考。有人说:“我看有些作家的作品特别好,就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不给他呀?”比如说,有的80后特别喜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说这个可以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第一名,就应该给他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个人对路遥有这种高评价,我也很理解,我也不反对他们这种想法,但是他们的误区在哪里呢?第一,诺贝尔文学奖只颁给活着的作家,如果作家已经去世了,就不会再给这个人评奖了。不过,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历史上有过一次例外,那次的情况是已经定下来这个人得奖了,但是还没有公布,这个人就去世了。后来评委会还是给他颁了奖,因为在他死之前已经评出来了。这件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极个别的例子。总体来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规则是不会授予故去的作家。

那么又有人说了,咱不说路遥去世以后,他在世的时候为什么不给他颁奖?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要得这个奖就要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程序,可能没有人帮他进入这个程序。什么程序?第一步,要有人推荐,推荐的人还不是一般的人,都得是有头有脸的人。具体是哪几种人呢?一种是瑞典文学院这种机构的人文科学院士,他们可以以个人的名义来推荐。另外,各国有影响力的作家协会的主席可以以个人的名义来推荐,美术家协会等机构的人来推荐是不行的。评委会也不接受任何机构推荐,不管是政府、政党或者协会、委员会、科学院、社科院等都不行。

实际上,从历年获奖的情况看,这些推荐也不是起主要作用的,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有一项是已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推荐。像莫言在2012年获得这个奖项,当然有不同的人在为他推荐,但最得力的推荐来自获得过这个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

再以路遥为例,假使他当年想得这个奖——当然了,他本人可能不在乎——那就需要这样一些有身份的人站出来,向瑞典文学院推荐。

这个名人推荐也不是发表个言论、在报上登一个见解或者打个电话、拍个电报、发个声明等。这些都不行。推荐人需要写出详细的推荐报告,正式寄到瑞典文学院去。瑞典文学院有规定的时限,每年几月几号之前推荐报告要寄到,如果寄晚了,那就得顺延到下一年。

好,那么有人就说了,他们为什么不推荐路遥?其实啊,推荐的时候除了推荐报告以外,还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提供被推荐人作品的瑞典文翻译本。因为瑞典文学院是由瑞典的院士组成的,据我所知,前些年除了有一个人可以看懂中文以外,其他人都不能阅读中文——你写得再好,他们也看不懂。

《平凡的世界》当时有瑞典文的翻译本吗?好像是没有。那么有人就说了,瑞典文是小语种,非得翻译成瑞典文才行吗?其实,不光是中国人提出这个疑问,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这些本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更为普及的国家,也有人发出质疑的声音,说这个要求太苛刻了,瑞典就那么一点人,就算要翻译,全世界的民族有那么多,你们评委会有那么多懂各种不同语言的人吗?翻译得过来吗?

因此,在20世纪后半叶,瑞典文学院就放宽了标准,如果没有瑞典文的译本,那必须得有至少一种西方主要语言的译本,比如英文、德文或法文的译本。像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的译本等都不行。

一个中国作家想得诺贝尔文学奖,必须要有西方几个大语种的译本,莫言就符合这个条件。在获奖之前,莫言的作品已经有数十种不同语言的译本了,像英文的、法文的、德文的都有。但是据我了解,他后来得这个奖,瑞典文学院还是苛刻地提出来要有瑞典文的译本。他原来有一些书有瑞典文译本,可是不够多,后来由斯德哥尔摩大学的陈安娜——一个年轻的瑞典翻译家,翻译了他的《蛙》和《丰乳肥臀》,这样他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着评委会的结果了。

在评审之初,有时候瑞典文学院收到的推荐会非常多。我打听过,到1月底,那一年的推荐有时候甚至可以达到一两千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推荐人都把推荐材料寄到瑞典文学院,评委会的人就开始开封来看,很快就淘汰掉一批。淘汰掉哪一批?无权威身份的文学爱好者、机构、团体的推荐以及个人的自荐。这些都属于不合格的推荐,是无效推荐。

剩下的几百个被提名的人归在一起被称为“长名单”,在4月份的时候,评委会会再开一次会,根据各种评判标准筛一遍长名单,筛到最后大概剩下一二十个人。到5月份时,评委会会再从这一二十人中筛选出最终进入决选的五人左右的名单,被称为“短名单”。这个时候评委会的工作人员就会把这五个作家的翻译成瑞典文或者是西方主要文字的译本分发给各位院士,让他们去阅读,一般会给他们三个月的阅读时间。到了9月份再次召集大家开会,讨论这五个人的作品并投票,多数情况下是得票最多的那个人获奖,有时候会出现两名入围者得票一样的情况,那么这两个人将共享这份荣誉,三个人一块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情况目前还没出现过。确定了获奖者后,主办方就会通知获奖者,让他准备一个发言。10月上旬的时候,主办方会在瑞典文学院举办一个活动,请最终获奖者发表演说。到了10月下旬,将举办正式的颁奖礼,颁奖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市政大厅举行,瑞典国王和王后将会出场,亲自给获奖者颁奖。

整个流程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作家要有瑞典文的翻译本。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西方人的奖,一点都不错。它是瑞典这个国家的奖,是瑞典文学院的院士们评出来的一个奖,它首先要求提供瑞典文的文本,即使后来放宽到英文的、德文的、法文的译本,但是据我了解,到头来还是要求作品翻译成瑞典文。即使不是所有作品都要翻译成瑞典文,起码几个主要作品要翻译成瑞典文。

20世纪我和瑞典文学院的一位院士马悦然有交往,马悦然是他的中文名。他是一个瑞典人,但是他很早就学会了中文,并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大学任教,最后成为正教授,被选进瑞典文学院做院士。

他是瑞典文学院十几个院士当中唯一懂中文的人,因此他对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一,他是院士,院士本身有推荐权;第二,没有瑞典文译本,他翻译过来就是了,他翻译了就有瑞典文译本了;第三,他还可以写推荐报告。所以,原来有他在,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概率会高一些。

马悦然亲自翻译了若干中国作家的作品,据瑞典人说,他的翻译水平很高,读他的瑞典文译本觉得跟瑞典人直接写的差不多。他是一位很值得我们尊重的汉学家,为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做出了很多的贡献。2019年的时候,九十多岁的马悦然去世了。他去世以后,瑞典文学院里面的这些院士,就没有一个人能够直接阅读中文了。

马悦然曾经翻译过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翻译过不止一部,翻译的水平很高。在1988年,他曾亲自推荐沈从文,提供了沈从文的瑞典文译本,并且写了推荐报告。据马悦然亲口跟我说,第一轮讨论以后,很多院士读了他翻译的沈从文的小说,都觉得很好,有意在那一年把这个奖颁给沈从文。当时沈从文在我们国内的影响并不大,直到后来有一个人,名叫夏志清,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当教授,用英文写了一本书叫《中国现代小说史》,高度评价了张爱玲、沈从文的作品,以及钱锺书的长篇小说《围城》。

因为夏志清的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是用英文写的,他自己也没把它翻译成中文,后来有位叫刘绍铭的人士,把它翻译成中文,先在台湾出版,后来又在大陆出版,这才掀起了沈从文热、张爱玲热、《围城》热,热度越来越高,一直持续到今天。

马悦然跟我说,当时他推荐沈从文的时候,夏志清关于沈从文的评价还没有在中国大陆流传开来,很多人不知道沈从文。那个时候,大学里面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不讲沈从文、张爱玲以及《围城》的。但是马悦然很兴奋,他觉得应该打听一下怎么联系沈从文,他就致电当时的中国驻斯德哥尔摩大使馆,找文化参赞,对方很礼貌地接了电话,他就问文化参赞:“你们中国有一个作家叫沈从文,您知不知道怎么联系他?”参赞回应马悦然的第一句话是:“谁是沈从文?没听说过。”一听这话,马悦然很失望,他也不便说这一年有很大可能要把这个奖颁给沈从文,因为如果说了就算泄密了,泄密在瑞典文学院是大忌。前两年不是有一个瑞典文学院院士的配偶就泄密了吗?这件事搞得沸沸扬扬,成为全球性丑闻,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年就停颁了。既然这个参赞回答他说不知道沈从文是谁,那就别往下聊了。但是马悦然再进一步打听才知道,就在不久前,沈从文去世了,而诺贝尔文学奖是不能颁给已经去世的作家的。那个时候最后一轮投票还没有进行,如果最后一轮投票进行了,只剩了一个入选者的话,也可能把这个奖追颁给沈从文。但是当时沈从文只是进入到短名单,主办方在评定之前就知道他去世了,当然就没有评他了,最后选择了另外一个作家。

到了2012年,我们终于可以正式宣布,有一个用中文写作的纯粹的中国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莫言。我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话说回来,也不要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得那么不得了,它不是一个全球文学联合会的奖,全球也没有那么一个机构,也没有那么一个奖。也不能笼统地说它是一个西方的奖,它只是北欧国家瑞典的一个机构——瑞典文学院的十几个院士每年讨论并投票所产生的一个奖项。只不过因为它从1901年开始颁奖,持续得比较久,其声名和影响力在世界上不断被新闻放大,人们也把每年这个奖当个新闻来听,比较感兴趣和好奇。

所以我建议大家最好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个奖。一方面,它是一个有历史的奖项,因此对它感兴趣是应该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它看得那么要紧,有些作家没有得过这个奖,他们也一样伟大,像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他1910年去世,没有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这对列夫·托尔斯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点儿都不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最新五龙捕鱼app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